霍绍霆温蔓小说全文免费阅读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扩张之路 > 第二百四十三章 盘算

第二百四十三章 盘算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

一般来讲**党主要是由乐衷于**的青年、反正的官僚、不切实际的理想家和地皮流氓组成的,而立宪派则是事实业的资本家和地方上的士绅名流。

问题是这时中国从事实业的商人实在是太少了,沿海一带还好一些,内地的话很难见到成规模的实业,像芜湖这样的城市甚至直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两年后,才出现了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——————这还是因为当时外国人什么都买,让当地士绅看到了实惠和好处,不然的话恐怕还给晚上几年。

换句话说至少在安徽,立宪派的主要构成是地方士绅而不是实业家。

而士绅是什么?士绅一词出现较晚,但内涵较宽,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。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、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、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、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。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,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,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,也算是地方上的实力派,哪怕是官府也要给他们一些颜面,毕竟许多地方官府也需要有他们的配合才行。

原本安徽的时局虽然不算太平,但毕竟也没什么大事,再加上有官府看着(到处都是**,官府也怕闹出啥起义来),所以地主们在收租子的时候就像从前说的一样,一般都是五五开,也就是所谓的“岁取其半”,有的是“四六派分”,七八成的十分罕见,切多在偏远地区,官府控制力薄弱的地方…

在历史上,等到了2、30年后,不要说‘岁取其半’,就连‘四六派分’都成了良心标准,几乎每地的租子都在七八成,极个别甚至达到过九成,基本上属于要人命的那一种。

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时局混乱,到处都是军阀,政斧根本管不了地方。另一方面大概就是因为地方上的县长等官员,许多本来就是地方上的士绅,要么是干脆和政斧派下来的官员合起伙来搜刮地方。

原来是有人监督也就算了,毕竟事情闹大了他们也给小心一些上面追查,但现在是他们自己监督自己,上面只要他们把税交上去也不愿意深究,尝到了做土皇帝的甜头,他们怎么可能控制得住自己。

现在安徽的地方就是如此,其实不只是安徽,南方已经光复的省份几乎都是如此。地方上的狠命搜刮,上面的只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到手,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毕竟招兵买马,或者是维持军政斧的统治,都需要这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。再者说就算你想计较,也给有这个实力…

自然也不是每个士绅都是这样的,但在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比坏人多,而那些好人也更喜欢明哲保身,而不是站出来替一些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出头。

然而严绍现在的这个举动,显然表明了他并不打算让安徽也像其他省份一样,变得乌烟瘴气…

认真的讲,其实李国筠也很赞同严绍的举动,毕竟他也不愿意让安徽变的和其他省份一样乌烟瘴气。可他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严重损害了立宪派的利益——————那三十多个县镇里被抓起来的官员,至少有一多半都是过去立宪派的成员,作为立宪派的领袖,李国筠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反应来,因为严绍的举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立宪派的利益…

再加上先前的行动,他这个做副都督的居然都不知道,李国筠自然是很恼火。

“或许,是要想个办法了,只是像后面那几个蠢货说的,调动议会势力弹劾他,这绝对是不可取的,暂且不提究竟有多少议员会赞同,那个姓严的手里可掌有三个师的兵力,就连这安庆城都有一个旅外加一个团的兵力在,单凭嘴皮子可拿他没什么办法…”

自然,也不是没有靠嘴皮子成功的,比如说原来的贵州都督杨荩诚。

1905年(光绪31年),杨荩诚以最优等第一成绩毕业,被选送曰本官费留学,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、曰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5年余,成绩皆优。归国后出任贵州新军第一标教练官和陆军小学学堂的总办。

可别小看了这个第一标教练官的位置,贵州并不富裕,所以当时的贵州仅仅只成立了一个标的新军。而杨荩诚在这个标,就相当于副团长。

也是因为如此,所以在贵州光复后,杨荩诚就被推举为贵州都督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